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湟鱼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湟鱼因流经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河而得名,学名叫作青海湖裸鲤。裸鲤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每年端午前后,青海湖中的湟鱼会向着汇入青海湖的各条河流开始洄游,溯流而上,产卵繁殖,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态奇观。
截至去年的检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湟鱼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是十年前的44倍,青海湖的水域面积达到十年以来最大值,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环境状况也向好。2020年,湟鱼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湟鱼从“濒危”变“易危”是如何做到的?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又体现出我国生态治理理念怎样的变化?
湟鱼。图源:央视网
(资料图片)
一条小河里的湟鱼洄游路,背后是人们的关心和守护
位于青海湖西南部的正去乎河是一条非常小的河流,河流虽小,但是河里洄游的湟鱼却不少,今年,这条小河的洄游路有了不小的变化。
现在正是青海湖最舒适的季节,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还有各种候鸟在这里消夏。在正去乎河的水面之下,生活着青海湖的特有的珍稀物种湟鱼,它们会沿着这样一条条通向青海湖的河道逆流而上,到上游去产卵、繁殖。
青海省共和县黑马河镇党委副书记金光红介绍,湟鱼大概是六月份就开始洄游,到七月、八月的时候就到达顶峰,那时候整个河床底下都是湟鱼,非常壮观。
湟鱼有着很好的保护色,可以躲避一些水面上的天敌,但是如果它们在河道里搁浅,可能就会面临生命危险。因为这条河水量较小,而且河道高低不平,洄游的湟鱼常常会搁浅。
金光红称,“咱们加固了河道的两边,顺便把河床进行平整,平整之后,湟鱼洄游就会更加顺利。”除了平整河床,当地还在河道里修了一些小水沟,在水量不大的时候,保证水流畅通,防止湟鱼搁浅。
湟鱼的洄游之路也不总是这么顺利,有时不平整的河床、断流的河道都可能给它们造成影响。金光红称,断流的时候,群众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志愿队,进行救援,拿着自家的水桶、脸盆进行救助,把搁浅的鱼搬运到安全的河流当中。
志愿者搬运搁浅的鱼到安全的河流。图源:央视网
越来越多的湟鱼能够越过重重危险,完成这场生命之旅。这离不开人们对于湟鱼保护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每一次关心,每一次守护,也让青海湖上这幅天蓝草绿、水碧鱼肥的美丽生态画卷更加生动绚烂。
8K水下机器人拍摄湟鱼生存环境,湟鱼洄游路上的“科技范儿”
在近湖的河口地带,通过8K水下机器人的镜头,发现了集结的湟鱼鱼群。它的全身几乎是裸露的没有鳞片,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这些在河口地带集结的湟鱼将会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到上游产卵后顺流而下再返回到青海湖里。
图源:央视网
通过8K水下机器人的镜头,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湟鱼平常生存的水下环境,科技的进步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青海湖的了解,也为未来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
泉吉河是湟鱼洄游的重要通道之一,在今年的湟鱼洄游季,这里新增了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它能够通过AI智能技术来统计通过河道洄游的湟鱼数量,助力实现对湟鱼的全方位监测与保护。
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可以更为精准地帮助研究人员掌握湟鱼的繁育数量及生态分布,为湟鱼资源蕴藏量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持。
经多年保护,湟鱼从“濒危”降为“易危”物种
20世纪50年代末,青海湖中湟鱼的蕴含量一度达到32万吨,然而曾经的过度捕捞加上环境恶化等原因,到2002年时,湟鱼的蕴藏量仅剩下不到2600吨。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从1982年开始,青海省先后实行了6轮封湖育鱼,特别是从2001年1月开始至今,连续3轮的湟鱼“禁捕令”,让小鱼们充分地休养生息。
为了让野生湟鱼顺利产卵,青海湖周边地区拆除了一部分阻碍湟鱼洄游的水坝,并将其改造成为适宜湟鱼洄游的鱼道。当地还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通过人工培育使孵化率达到80%以上,目前已向青海湖投放2亿尾鱼苗。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经过多年保护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于2020年将湟鱼列为易危物种。
青海湖湟鱼十年猛增44倍,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说明了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解读,青海湖的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有效破除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临渊羡鱼”的难题。在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之上,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进一步筑牢了青海湖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依托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导向性开发模式为抓手,推动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动势,做到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青海湖水域持续扩大,为近十年来最大值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青海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截至2022年9月,卫星遥感监测青海湖的水体面积达到4557.9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里,平均水位上升超过3米,水域面积达到2012年以来最大值。
青海湖水域面积近十年发生的变化。图源:央视网
青海湖水域面积上涨后,原先青海湖沙岛地区裸露的沙地被湖水淹没,形成了大片湿地,为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等多种水禽提供了绝佳的繁衍和栖息场地。有些候鸟适应青海湖日益扩大的湿地面积和逐渐向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青海湖的留鸟。
为了更好保护好青海湖核心区的生态环境,当地于2017年关停了沙岛、鸟岛等景区,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实行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青海湖环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当地生态环境持续转好。青海湖流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7%,全年统计到的鸟类232种,数量约57.1万只。
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体现出我国生态治理理念怎样的变化?郝栋解读,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体现了我们在新时代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统筹流域内的系统生态保护,统筹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和定位,来推动青海湖实现系统性的转变。另一方面,我们出台一系列政策,让生态保护政策能真正落地,建立起问责机制,能够推动政策在治理效能提升过程当中的真正作用。
来源:透视社综合央视网、央视新闻、央广网、中国环境报报道
责编:李煦、廖明娟(实习)
制作:刘淞菱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热门